夏季酿酒的技术要点
2025-07-03 10:36:10
admin
发酵温度上限把控:
不同酒种的适宜发酵温度不同(如白酒固态发酵适宜温度多在 20-30℃,黄酒液态发酵约 25-30℃),夏季需严格将发酵温度控制在上限以下。例如:
白酒大曲发酵时,若品温超过 38℃,易导致酵母失活、产酸菌大量繁殖,出现 “烧曲”“酸败”;
米酒、果酒等液态发酵,温度超过 30℃可能引发酵母代谢异常,产生杂味(如苦味、馊味)。
降温措施:
发酵车间安装通风设备(风扇、排气扇),保持空气流通;
采用低温环境发酵(如空调控温),或在发酵容器外包裹湿毛巾、放置冰袋(避免直接接触容器导致局部温度骤降);
选择夜间或凌晨进行原料蒸煮、拌曲等操作,利用自然低温降低初始发酵温度。
工具与容器消毒:
发酵缸、蒸馏设备、搅拌工具等,先用清水冲洗去除残渣,再用75% 酒精喷洒或沸水烫洗(木质容器避免高温开裂,可用浓石灰水浸泡);
发酵车间地面、墙面每日用漂白粉溶液(浓度 1%-2%)擦拭,角落及排水口重点清理,防止霉菌滋生。
原料预处理:
粮食、水果等原料需彻底清洗,去除杂质和腐烂部分;
蒸煮原料时确保 “熟透不夹生”(如高粱蒸煮至 “内无白芯、外不烂皮”),避免未熟淀粉残留成为杂菌养分。
人员操作规范:
操作人员穿戴洁净工作服、手套,避免徒手接触原料和发酵料;
拌曲、翻料等过程快速高效,减少物料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。
减少用曲量:
曲(酒曲)中的微生物在高温下活性增强,若按常温用量添加,易导致发酵过于旺盛、升温过快。例如:
白酒固态发酵,夏季用曲量可较春秋季减少 10%-15%(如原本用曲量 5%,夏季降至 4%-4.5%);
米酒发酵,酒曲用量从 0.5% 降至 0.3%-0.4%,避免发酵产热过度。
控制发酵水分:
夏季湿度高,原料吸水后水分易超标,导致发酵料 “过黏”“缺氧”,滋生厌氧菌。
固态发酵:原料拌曲后水分控制在 50%-55%(比常温低 5% 左右),判断标准为 “手握成团、落地即散”;
液态发酵:果汁、粮浆的初始糖度可适当提高(如葡萄酒从 20°Brix 增至 22°Brix),利用高渗透压抑制杂菌,同时减缓发酵速度。
缩短发酵周期:
高温加速发酵进程,需密切监测发酵状态(如酒精浓度、酸度),及时终止发酵。
例:常温下米酒发酵需 7-10 天,夏季可缩短至 5-7 天,当酒液酒精味明显、酸度无异常时,立即蒸馏或分装冷藏;
果酒发酵至残糖低于 1% 时,及时过滤除去酵母,避免过度发酵导致酒精度过高或酸败。
关键指标监测:
温度:每天定时测量发酵料温度(固态发酵测上、中、下三层,液态发酵测中心温度),超过上限立即采取降温措施;
酸度:用 pH 试纸或酸度计检测(如白酒发酵料 pH 低于 4.0、果酒 pH 低于 3.0 时,需警惕酸败);
气味与外观:正常发酵有酒香、无异味,固态料疏松不结块,液态酒液清澈无浑浊。若出现霉味、馊味,或料层发黏、酒液浑浊,需立即终止发酵,排查原因(如杂菌污染、水分超标)。
应急处理:
若发酵温度骤升,可翻料散热(固态)或加入少量冷无菌水(液态,需按比例调整浓度);
轻微酸败的物料,可加入适量食用碱(如小苏打)中和酸度,但仅适用于低端酒处理,优质酒需直接废弃,避免影响批次质量。
蒸馏控温:
夏季环境温度高,蒸馏时冷却水(用于冷凝酒蒸汽)易升温,导致冷凝效率下降,酒精度偏低。需及时更换冷却水(保持水温低于 25℃),或延长冷却时间,确保馏出酒的酒精度达标(如白酒头酒酒精浓度≥65% vol)。
储存防护:
新酒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,避免阳光直射(高温会加速酒中酯类分解,导致风味变淡);
陶坛、酒桶等容器密封严实,防止雨水、湿气进入导致酒液稀释或霉变;
短期储存的成品酒,可置于 15-20℃环境,减缓氧化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