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酿酒历史源远流长,起初黄酒仅几度,到了宋代,酒曲酿酒技艺的发展使酒度提升至十多度。辽金时期蒸馏酒横空出世,元明清三代,高度蒸馏酒逐渐成为主流,至今仍是中国白酒的特色所在。
那些隐藏在白酒背后的“度数秘密”!白酒的度数不仅关乎口感,更承载着历史变迁和技术演变。
古人饮酒为何如此豪爽?让我们一起去探索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和“武松一气十八碗”的奥秘!

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,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,就出现了自然发酵酒。
远古时期的酒,就是从低度的发酵酒开始的。无论是传说中的黄帝、仪荻、杜康,还是最有说服力的猿猴造酒,都指向酒是人类发现的而不是人类发明的,人类只是在发现了酒以后开始有意识的酿酒,酿的都是发酵酒。
从商周到唐宋年间,古人喝的酒主要都是发酵酒。而这样自然发酵的酒,在发酵酿酒的过程中,一旦酒精度超过10度,就会停止发酵,所以基本这个时期酒主要在8度左右。
古人在酿酒方面也是不断创新的,一直没有放弃对高度数酒的追求。

到了商代,最早关于酒的著作《书经•说命篇》中,“若作酒醴,尔惟曲蘖”,记载酒曲的出现是由于谷粒保管不善而发霉发芽,被水浸泡发酵而成,人们观察总结了生产的各种条件,试制后有了人工酒曲,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,酒的度数进一步提高度。在秦朝以后,人们开始用酒曲去酿酒,制成的是黄酒。汉朝根据酒曲和谷物的比例配方来制酒,这时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酒,度数大概在10-18度左右。
直到宋朝,中国采用发酵法获得的酒,酒精浓度都难以超过20度。
虽然还是以发酵酒为主,但其他酿酒方式也已经非常丰富。但真正出现突破性的技术改变,是到了元代从欧洲和中亚引进了蒸馏酒法。较为普遍的说法是,元朝时期,蒙古人远征中亚、西亚和欧洲,使得西方的蒸馏法传入中土,酿酒者又把欧洲人本来是蒸葡萄酒的器物,变成了蒸谷物酒,获得了最高浓度约70%的蒸馏酒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起始创其法”。在民间,蒸馏酒最初是被称为烧酒的。

有了蒸馏器的加持,发酵酒正式进入蒸馏酒时代,大大提高了酒的度数,所以元代的酒跟现代的白酒大体相似。不过那时的蒸馏酒法虽可以酿制出50度左右的酒,但直到明朝依旧还是以低度酒为主,高度蒸馏酒并没有得到普及。
豪放粗狂的蒙古人喜欢度数高的烈酒,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习性,完全统治中土后,为了突出他们自身的文化,将蒸馏酒的地位置于所有酒之上。
但是对于那时的中土人士而言,曾经一度把酒精度太高的蒸馏酒称为毒药,或者高度“臭酒”。
到了明朝时,随着北方民族的撤退,中华大地又兴起了发酵酒。
直到清朝时,满人统治天下,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,因此入口辛辣、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,成为了主流。蒸馏酒才得到广泛推广,并且后来者居上,和黄酒、露酒、药酒等一齐大放异彩。

到了民国时期,遍布全国的家族传承的手工酿酒坊,各家自有各家的蒸馏技术,所酿得的蒸馏酒各有各的特色和品质,所以对酒精度数从不刻意强调。
中国白酒也就正式奠定了以高度酒为主,传统低度发酵酒为辅的传统酒文化体系。
建国后,为了规范,国家将此前的蒸馏酒、烧酒、高粱酒、火酒统一改称为白酒,开始实行专卖管理。专卖品以国营、公私合营、特许私营及委托加工四种方式经营,其生产计划由专卖公司统一制定,同时规定,酒精含量要在60度左右。
1951年王文广出版的《专卖事业教材》中明确规定:“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,零售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,不得减低度数,违者私酒论”。由此可见,卖低度酒属于违法行为。
也就是说,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里,低度酒仍旧有很大的市场,但是并不合法。

1952年第一届评酒会:山西汾酒65度,贵州茅台酒55度,西凤酒65度,老窖大曲65度。

1963年第二届评酒会:五粮液60度,古井贡酒65度,泸州老窖特曲60度,全兴大曲59度,茅台酒55度,西凤酒65度,汾酒65度,董酒60度。
高度酒耗粮高,国家提出发展低度酒:1.节约粮食;2.与国际接轨,方便出口创汇;3.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;4.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1975年,张弓酒厂38度张弓酒研制成功,拉开白酒低度化序幕。
1979年,39度双沟特液被评为国家优质酒,低度酒第一次获此殊荣。

1987年,全国白酒行业提出明确的要求,白酒制造要坚持“优质、低度、多品种、低消耗、少污染、高效益的方针”,尽快完成“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”。
1988年,第五届评酒会新规定,参赛酒样必须在55度以下,所有名优白酒都开始推出降度产品。
1989年。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市场检验,各大名酒经典度数陆续出现......
我国在粮食短缺的大环境下,研究降度酒用了20年,推行降度酒用了40多年。
纵观白酒度数的演变,就是从无到有,从有到选,从选到优的过程。目的也就是为市场服务,提供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