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说“酒文化”时,我们在说什么?
“酒文化”这一名词较早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的。萧家成先生描述酒文化就是“围绕着酒这一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、技艺的、精神的、习俗的、心理的、行为的现象总和”。
从以上定义来看,酒文化既包括了酒本身和酒的酿造原料、酿造工具、饮酒器具这些物质文化,也包括了酒的酿造技术、与饮酒行为相关的习俗、礼仪、艺术,以及人们对酒的信仰、观念等精神文化内容。以下从几个方面简单地谈谈。
从社会生产来说,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,我国形成了一系列与酒相关的产业,发展了精湛的具有本地特色的酿酒技术,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。
从饮酒礼仪来说,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,中国人饮酒文化体现了尊卑长幼等礼仪规范。中国人喝酒看重饮酒社交功能,“喝的是感情”,行酒令、划拳、相互劝酒是中国人饮酒的特色,场面热闹,气氛融洽。但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风气,如“宁可胃上烂个洞,不让感情裂条缝”等,应该坚决反对。
从社会功能说,人们在喜悦时,以酒抒情;无聊时,以酒排遣;郁闷时,借酒浇愁;愤怒时,以酒抒愤。酒被用来拜祭神灵和祭祀祖先,用来在聚会和宴会上助兴。酒在维系亲情、发展人际关系,甚至实现政治目的上起到重要作用,如在著名的“乒乓外交”中,周恩来总理就以茅台酒宴请日本运动员。酒被认为能够“通血脉,散湿气”“行药势,杀百邪恶毒气”,传统上常被制成药酒和保健酒用来防病、强身(但是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,功效多有夸大)。
从文化意义来说,酒与艺术紧密结合,如诗词,《诗经》中有“君子有酒,嘉宾式燕以乐”,李白有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的佳句,杜甫写过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,陆游写过“百岁光阴半归酒,一生事业略存诗”;如书法,“书圣”王羲之与朋友在绍兴兰亭饮酒,写就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集序》;如绘画,晚唐孙位的名画《高逸图》、五代顾闳中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等都是描述饮酒场合的。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蕴含丰富,自成体系。随着经济发展,酒文化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。但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注意摒弃狂喝滥饮、拼酒斗酒的庸俗“酒文化”。